無論是旁人的抱怨或關心,還是自己的覺察與反思,你是否隱微地感受到,最近自己的情緒不是很平靜?一點晃動,就可以讓自己的憤怒灑濺出來,將生活內外搞得有些凌亂。

又或者,你已明顯地發現,只是還難以承認,你像根易燃的火柴棒,一點摩擦,就可以讓你的憤怒點燃,燒傷別人,也灼傷了自己。

你擔心,但也困惑,是生活太多不順遂,還是自己的情緒真的出了問題?

那些憤怒似乎都有理由,所以,是刺激太多,還是自己過度敏感?難道,別人都不會生氣嗎?

 

「我是不是,得了躁鬱症?」

 

易怒 (Irritability) 的問題,其實不在「生氣」,而是在「容易」生氣,而且往往這些憤怒並不會讓你覺得暢快,反而讓你更加煩躁難受,延續著難以熄滅的怒火。

怒火之中,你並不快樂,你失去的比獲得的更多,而且,你並不是真的不痛不在意。

「憤怒」是一種自然的情緒,當我們遭受威脅、恐懼或疼痛時,會本能地啟動防禦反應:攻擊或逃 (fight or flight),而此時,憤怒會在腦中的杏仁核 (Amygdala) 點燃,成為攻擊的力量,如獅子怒吼,威嚇敵人,捍衛自己。

但不是所有的憤怒都可以成為力量,過度的怒火可能會引發難以撲滅的森林大火,就像難以收拾的戰爭,造成彼此的毀滅。因此大腦的前額葉 (frontal lobe) 就扮演著降溫的角色,避免過度衝動,錯估情勢,引火自焚或傷及無辜。

正常的憤怒,是在杏仁核與前額葉的平衡之間施展力量的,只有破壞的憤怒沒有力量,只有放無法收的憤怒,沒有力量,只有憤怒的憤怒,也沒有力量。

那什麼時候,你的易怒 (irritability) 真的需要擔心,需要尋求幫忙呢?

易怒可能是短暫的、斷斷續續的或是長期的,一般而言,我們會將現在的狀態與過去比較,並從敏感度 (sensitivity)、持續時間 (duration)、強度 (intensity or severity)、生活功能影響 (effects) 等四方面去評估。

(1) 對原本不在意或可以忍受的事情,開始感到憤怒
(2) 對不需要生氣的事情生氣,不可以生氣的對象生氣,或在不允許生氣的場合與情境下生氣
(3) 對自己的憤怒感到莫名其妙
(4) 憤怒難以平緩,比過去持續得更久,或無法以過去的方式緩和
(5) 比過去強烈的憤怒反應,感到難以自控或自覺誇張
(6) 出現危險或暴力的舉動,可能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
(7) 沒有情緒紓解(cathartic)效果,反而累積更多情緒
(8) 開始對生活產生各種負面效應,如破壞關係、阻斷溝通、失去珍惜的人事物、引來後悔的混亂
(9) 身體開始受情緒影響,如頭痛、胸悶、失眠、體重下降等等

當上述情況發生時,代表你的前額葉與杏仁核之間的平衡已出了問題,可能是前額葉或杏仁核本身,也可能是在它們之間聯繫的相關情緒系統上。

 

「所以,我得了躁鬱症嗎?」

 

其實,躁鬱症的「躁」,並不是指「煩躁」或「暴躁」,而是指一種能量上昇,情緒整體放大高亢的狀態。易怒只是躁鬱症的其中一項症狀,而躁鬱症也只是易怒的其中一項成因而已。

憤怒常與許多情緒相關或並存,如焦慮、恐懼、不安全感、委屈、羞辱、鬱悶、罪惡感,而大多時候,易怒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疾病呈現的症狀,或是因其他情緒而起的表面情緒。

任何影響或破壞前額葉與杏仁核之間平衡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易怒,像是壓力、創傷、酒精、藥物、衝動不穩定的人格、中風、癲癇、失智症、腦傷、精神疾病等等。

壓力與創傷會激發杏仁核,弱化前額葉,讓人像因受傷而變得兇猛的野獸。

酒精藥物與各種腦部傷害都可能破壞前額葉的功能,失智症的退化也會讓人失去情緒調控的能力,而人格疾患個案的大腦,則像一直處在未成熟不穩定的狀態之中,總是易燃而猛烈。

許多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裡,都包含了易怒或相關症狀(如激動),常見的如: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經前情緒低落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躁鬱症

間歇暴怒障礙症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與兒童青少年的侵擾性情緒失調症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則是以易怒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經常以憤怒的面具呈現各種情緒困擾與傷痛,不能單純地以「叛逆」或「脾氣不好」看待

大多的易怒,是焦慮、憂鬱或壓力的表現,這些憤怒,沒有給你力量,只會讓你更疲倦、緊繃、愧疚甚至絕望。沒有人希望自己總是在生氣,而憤怒底下的傷,卻只能忽略隱藏。

無論是藥物、情緒管理或放鬆技巧的學習,我們希望,除了怒吼外,你也能看見自己的傷,並獲得治療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