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大精神部

一天即將結束,你是否開始在腦海中不斷回想起今天種種的不順利?又或者,一天尚未結束,你卻已經開始擔憂著明天、後天、大後天,甚至幾個星期、幾個月後可能遭遇的困難?於是你的腦袋無法平靜下來,難以成眠,更因為遲遲無法入睡而焦慮了起來。

「怎麼辦?時間快沒了,明天轉眼就要到了,如果不能好好睡一覺,怎麼有精神,有體力?明天又是困難的一天,感覺……唉!一定會比今天還要糟糕啊!」時鐘滴答滴答地將發條旋緊,你開始聽見自己的心跳,越來越疲累,卻越來越清醒……。

你是否,也因這樣的「操煩」,而身心俱疲呢?

「操煩」,是一種常有的心境,代表對一些事物操心,耗費著心思,並感到煩憂。當然,這不是一個愉快的體驗,感受到的情緒也通常是負面的,像是緊繃、焦慮、恐懼、沉重等等,而且因為難以擺脫、自控,總讓這個「操煩」變得更加「操煩」。

「厚操煩」就是這樣一個「操煩」層層加厚,最終盤據心思,壓垮身心,威脅健康的惡性狀態。

其實,「適度的操煩」是必要的,那是一種面對生活變化與挑戰的適應力。我們在心思裡預想著未來可能的風險,盤算應變的策略,回想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反思歸納,沉澱並因此成長,儲備了應變的能力。

這是一種抽象思考的能力,結合了直覺、邏輯、時間感、記憶、情緒與動機的運用。相反地說,對於無法想像可能性與時間感的大腦而言,操煩似乎便不存在了。

所以,只要我們不放棄思考,操煩幾乎是不可能消失的。但是,任何必要的能力一旦過度、失控,它往往就會成為反噬的破壞力量。

正常與失衡的「操煩」之間有著模糊的界限,因人而異,且與其所處的環境、當下的壓力有關。

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地說:「會擔心是正常的啊!」也不能武斷地認定:「你這樣放不下就是生病了喔!」

我們只能概略地說,當操煩的範圍過廣操煩的時間過長操煩的想像過於災難化,並且從適應的助力變成負擔時,這樣的操煩,就不該讓它繼續膨脹增厚下去。

如果以警報器為比喻,失控的操煩就像壞掉的警報器,過度敏感,頻頻發出短路的假警報,無法重設也無法關機,最後因過熱而提早報銷,反而無法讓我們對風險有任何掌握。

對於未來的擔憂,我們稱之為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

而對於過去的反思,我們以牛羊將吞下的食物吐回嘴裡重新咀嚼為比喻,稱之為反芻(Rumination)」

在失控的操煩狀態下,「預期性焦慮」與「負向反芻」就像不斷重播的噪音,在腦袋裡混亂地空轉,你反覆咀嚼那些已經沒有營養的想法,並因泛濫到腳下的焦慮而寸步難行。

過去無法過去,而未來尚未來,憂慮卻已氾濫成災。

「操煩」可以是性格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焦慮症的核心症狀,而在不少人身上,這兩者往往同時存在。

主流的DSM-5 診斷準則中,C群人格障礙症(Cluster C Personality Disorders)便是一群以焦慮為主的人格障礙,像是缺乏自信的迴避性格、缺乏安全感的依賴性格、缺乏彈性且難以忍受不確定性的強迫性格。因為是性格,所以這樣的特質幾乎貫穿了他們的心緒,主宰了生活,造成了恆久的焦慮。

心理學盛行許久的人格測驗Big Five中,便將神經質(Neuroticisim)作為五種人格特質其中的一個重要變向,其核心包含敏感、緊繃、焦慮、擔憂、情緒變化劇烈等。通常,神經質傾向較高的人也較容易厚操煩

而在焦慮症,視操煩的對象、情境、合併的情緒與身體症狀,可以區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分離焦慮症懼曠症幽閉恐懼症慮病症等等。

那到底,操煩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該懷疑這已經是不健康,而且須要尋求協助呢?

「操煩」是一種思考的現象,伴隨的情緒「焦慮」,而反映在身體上是「緊繃」。一旦失控,思考、情緒與身體這三個連鎖的環節,便會出現許多破壞性的症狀。

思考:開始無法專心,不斷負向反芻、往災難化的方向預期,並被此盤據。

情緒:因操煩綁架且消耗了情緒調控資源,煩躁、易怒、恐慌、失去耐心、持續或莫名的不安感開始出現,甚至,在極度操煩下,憂鬱無助與絕望的感受,也會如同世界末日般襲來。

身體:假警報讓我們處在想像的危機當中,交感神經因此過度且持續亢奮,造成失眠、疲倦、全身緊繃痠痛等症狀。此外,各種伴隨壓力事件起伏,卻找不出病因的身體症狀,也往往暗示著因焦慮操煩而失衡的身體,如:頭痛、胸悶、心悸、耳鳴、暈眩、喉嚨梗塞、異物感、腹痛、腹瀉、便祕、頻尿等等。

因此,當操煩讓你不勝負荷,產生上述思考、情緒與身體等各方面的症狀,影響了你的生活品質,拖累了你的學業、工作、人際關係或家庭功能,請別猶豫,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諮詢評估,讓我們一起來探詢焦慮的根源,分辨焦慮的嚴重度,是正常、暫時的?抑或是疾病化且慢性化的?

放不下的時候,我們需要人陪我們練習鬆手。

想不開的時候,我們需要人幫我們尋找腦中的死結。

而當操煩成為一種疾病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有人與我們討論,選擇正確且值得信任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