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思帆 臨床心理師

每當有人問起我的職業,我總是很驕傲地說,我是臨床心理師。但下一秒鐘,以我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師的強烈敏銳度,加上細緻的觀察力,立刻可以察覺到,問話的這個人先是愣了三秒鐘,隨即眼神迴避、表情防備,好像做了什麼虧心事一般,而我的眼角餘光也偷偷瞄到,他的腳尖正朝門口的方向移動,似乎準備要藉機溜掉了呢!

沒錯~你猜對了!我想這個人恐怕正陷入大眾對臨床心理師的刻板印象與戲劇化想像中:心理師是個會看穿心思、套取實話、催眠洗腦、收集眼淚的危險人物啊!站在心理師面前,就算不開口說話,也像是赤裸裸地等待解剖一般,每道視線都讓人覺得渾身不自在。

說起來,社會似乎逐漸知道了臨床心理師的存在,但這個存在卻又一直蒙著一層神秘色彩。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受過怎樣的專業訓練、經歷了哪些養成過程、跟所謂的諮商心理師又有什麼專業上的區別呢?

當然,無論什麼專業,通常非同領域的人都很難探知這些專業培育的過程。除此之外,臨床心理師的神祕色彩,更來自於我們的隱身(聲)術:當我們離開診療室之後,我們會好好地將個案的聲音,小心地收在「專業」這個保險箱裡。

我們在專業倫理上需恪守的 #保密原則,要求我們在談論與處理病人的問題時,不能對外有太多的著墨,除非經過個案的知情同意、或是治療上的需求(如治療團隊的討論)。所以我還深刻記得在實習期間,護理人員看著我們在病房進出,總很好奇為什麼我們常跟病人一起關在一個房間,說些神秘的故事,漫長的一個小時後,病人的情緒跟想法彷彿有了一些改變,或者多了一分不同的思考,但我們卻又不能去談論這神奇的過程與細節,還有那些迴盪在幾坪大的治療室中,種種時空交錯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因此,這種保密協定讓我們這個專業多包裹了一層神秘感,許多人提到臨床心理師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群人可能會看穿我的內心,跟他說話的時候我得小心防備,才不會透露了我的心思!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明白也不確定,我們到底在做些什麼呢!

而說實在的,我還真希望自己有這樣的超能力啊!(歡迎參閱小說《拾貝人》裡的《獵人之妻》)

#臨床心理師的霍格華茲#專業養成

在J.K羅琳的暢銷小說《哈利波特》當中,霍格華茲是個神秘的魔法學校,只有「神奇能力」的孩子,才能看見這所學校,獲得入學的機會,而臨床心理師也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霍格華茲。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科,因此若是對「人」的議題沒有興趣,則無法獲得機會一窺心理學世界的奧妙。

人的心智運作是複雜的,不僅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也同時受當下環境的刺激與驅使,使得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場域,面對不同的對象,產生不同的感受、想法與行動,而這隱形的過程就像魔法般神奇多變,因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經驗、性格特質、外在環境等等,都有著細微至巨大的差異,就像千奇百怪的神秘配方,所調製出來的魔法藥水,有著不同的氣味、顏色與法力,讓每個獨特的人,施展著獨特的行為、思考與情緒。

因此臨床心理師也必須透過學習各種的「魔法」,來研究這些來自於人、時間和環境三股力量所調製的神秘配方,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段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但說穿了,這個行業一點也不神秘,我們的職稱是臨床「心」理師,但我們其實研究的不是「心」,而是「#腦」,而我們關心的,#是關於人的所有議題。在這所臨床心理師的霍格華茲學校當中,修業的年限包含 #大學四年,以及 #研究所至少兩年的課程學習,還需含 #一年的全職臨床實習(真正與個案接觸、工作,在督導下執行評估與治療),才算是完成「階段性」的訓練,取得考取執業執照的入門資格。

我們的學習歷程可大致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

一、#認識大腦
我們必須先學習了解大腦的結構以及它的的運作方式,才得以知道每一個感官訊息,是如何透過電訊號,變成一種摩斯密碼在腦中流竄,又會經歷哪些步驟,將這些電訊號在一個一千多克的大腦中被賦予意義跟理解。

二、#分析問題
我們必須了解何謂正常的大腦?而正常與不正常的分野為何?你如何知道這顆大腦是不正常的?若是一顆不正常的大腦,它會發生什麼變化?這個變化產生的原因是受傷的大腦結構?還是脫軌的傳訊方式?還是詭譎的解讀手法?而這些「不正常」又如何影響個案的生活?是否給個案帶來障礙與痛苦?

三、#尋求改變
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將這些問題一一辨識指認出之後,對這些不適應的狀態做出回應,並協助這顆大腦,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改變它運作的方向跟方法:可能是提出問題來引發思考;可能是提供不同的環境與互動,給與新的經驗;可能是提供愛的養份讓個案得以滋養而後成長,促使個案能擁有更具適應性的能力,足以自我覺察、安撫、調整,以適應生活,甚至開創新的生活。

然而,在這所臨床心理師的霍格華茲學校當中,還有很多學問,是經驗,是感受,是體會,也是傳承,它是一門沒有聖經的學科,無法只是翻著魔法食譜就能熬煮出魔法藥水的學問,甚至可能也沒有一位特定的老師,能把所有的魔法僅用文字或語言就完全傳授給你,#你得真實地體驗觀察,觀察師長、觀察個案,也觀察自己的變化,甚至在必要的焦慮與挫折中學習,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