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奕萱 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怎麼會這樣,我覺得好絕望!」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不要那麼難過嗎?」

「太好了!終於還我們一個公道了!」

「怎麼辦……我明天完全不想上班了……」

「好期待!翻轉了!明天開始要不一樣了!」

大選過後,無論是社群媒體、通訊軟體、政論新聞或傳統的街頭巷尾間,都充斥著熱鬧的話題與飽滿的情緒。有些放起煙火鞭炮,歡欣鼓舞,有些則哀聲嘆氣,相擁而泣。興奮、驕傲、崩潰、失望、氣憤、哀傷、焦慮或充滿期待,種種複雜的情緒也隨著複雜的選舉結果,淹沒了整個臺灣。恐怕連媒體愛用的那句話:「幾家歡樂幾家愁」,都不足以完整地描繪出臺灣這次歷經龐大的公投加民意代表選舉後,所經歷的震撼與來不及消化的情緒波動。

2018年11月25日,凌晨兩三點之際,數萬人依舊撐著睡意,在寒風黑夜中,守待最終的開票結果;同時,也有十多萬人在手機前、電腦或電視前,觀看網路直播或新聞,心情隨著持續拉鋸的票數懸在那兒,焦慮卻又不放棄,期待卻又不敢篤定。從星期六開始在人龍中耐心地排隊投票,到星期日凌晨終於等到最終開票結果,無論是投票或開票,都是超乎想像的漫長,也是超乎想像的煎熬。

選舉是民主制度裡重要而神聖的一件事情,在這個不可思議的週末,全台灣數百萬人,共同創造也見證了一段新的歷史,當然,也共同經歷了一場情緒的起伏騷動。實際上,整座島的情緒,早在幾個月前,就隨著選舉氣氛的加溫與緊繃,不斷發酵膨脹。從選前的媒體戰、遊街拜票、造勢晚會、隔空交火、歌唱辯論、陸海空的動員,到投票日的蜿蜒人龍、開票的漫長等待,最終好不容易暫告一段落,屏住的呼吸得以喘息,或哭或笑,情緒也得以宣洩,至少,可以告訴自己,該開始面對並接受民主的結果了。

但,選舉對人民的效應,真的告一段落了嗎?曾如此波動的情緒,真的能在喧囂之後,瞬間靜如止水嗎?

當然不是如此,選前是期待改變,選後是等待改變(或害怕改變?),選舉的效應始終持續著,而情緒,也難以平息。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在過去十年來持續進行著稱之為「壓力美國(Stress in America) 」,一年一度的壓力調查研究。他們發現,在2016至2017的報告中,呈現了2016美國總統大選,對過半數美國人所產生的影響。無論選前或選後,無論是支持共和黨或民主黨,多數的美國人都同樣面臨了巨大的壓力。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選前和選後,分別有研究團隊,關注著選情對美國人(以及美國年輕人)的影響。就像所有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在美國大選之前,不計其數的媒體評論、網路社群訊息、傳聞謠言,甚或渲染力強烈的圖片影片等,如暴風雪般,鋪天蓋地而來。除非與世隔絕,不然幾乎沒有人能倖免於這場風雪,挾帶強烈情緒能量的訊息,必會從各種與人接觸的窗口,襲捲入你的心靈。

一份針對14至24歲美國年輕人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在選前和選後的三個時間點(選前一週、選後兩週和選後四週),分別透過手機簡訊,了解這些年輕人對政治的想法和感受。

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情緒反應是「壓力(我覺得我快承受不住了)」、「焦慮(我很擔心選情)」、「害怕(我真的很害怕,我不知道未來會變成怎樣)」,以及「失望(我覺得選舉根本就是一團糟)」。身體上的不舒服則包含「覺得很累」、「整個人被榨乾了」,以及「噁心想吐」。此外,也有不少個案提到「好幾天無法好好睡覺」及「選後沒辦法好好專心上課」。

而且,這些情況在兩大陣營的支持者中都會出現

另一個研究則是在選後六週,透過線上問卷,分析1067位美國選民的感受。研究發現,認為政治在自身生活中很重要、經常使用新型媒體、對政治清楚表態,以及投票給民主黨(總統大選落選陣營)的人,出現心理壓力的比例明顯較高。

此外,還有一項研究分析了286位美國年輕人,試圖了解他們的情緒和荷爾蒙反應,是否因總統大選而有所不同。研究分別在選前兩天、選舉當晚和選後兩天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重大選舉的確影響民眾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壓力荷爾蒙的分泌指數),且在選前就會開始出現負面情緒,直到選舉當晚達到高峰。不出所料,結論認為選舉結果的確會影響健康,包含壓力加劇、焦慮惡化等等。然而,這些效應究竟會持續多久,則因個人因素而有所不同,像是政治態度(認為川普不會勝選)、性別與種族(不同的時間點,這些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又有所不同)。這份研究也發現,美國的年輕白人,相對會在選後較晚的時間點,才出現相關的身心反應。

這些,我們都稱之為「選舉壓力症候群(PESD)」,與較為耳熟能詳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只差了幾個字。PESD(Post Election Stress Disorder),目前並不是一個正式、確立或得到共識的疾病名稱,但在臨床與現實生活中,的確是個值得關注、關心並持續追蹤研究的身心健康現象。

對照這一次的台灣九合一大選,我們所面臨到的凝重氣氛,似乎也相去不遠,自然所承受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因此,如果發現自己似乎因為選舉,而感受到無法負荷的身心壓力,請先試試看以下幾個方法:

適度控制接觸媒體的時間:留多一些時間給自己和家人朋友,將時間轉移到實際的生活中,像是散散步、運動、一起做些喜歡的事情。

避免可能升級為衝突的討論:理性的討論與溝通是民主的價值與進步的力量,但在緊繃的時刻往往很難避免情緒的誘發與干擾。討論或是爭論,有時只是一線之隔,因此這種時候,理解自己的敏感度、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讓自己免於受傷,恐怕比在言論上壓制對方更為重要。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自己和朋友、家人或同事討論選舉的頻率,避免影響了自己生活的步調,像是睡眠、飲食、工作與社交習慣等。

將焦慮化為行動:試著把對選舉結果的關注,轉移到自己真正關心、且真正可以改變的事情上,例如加入相關議題的志工團體、公民組織等,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並藉由行動,維持動機,看見希望。畢竟,選舉並不是只有這一次而已,改變,也不會在短短的時間內就達成,而任何的努力,即使微小,依然存在,一點一滴累積,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產生重大的改變。

避免災難化的想法:無論選舉的結果為何,都不會「瞬間」改變每個人民目前的生活,選舉結果傳遞了訊息,但人民仍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思考並做出選擇因應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將時間留給自己的身心,足夠的修養與沉澱,才能讓我們做出更合乎自己期待的選擇。也唯有專注在自己、做好每件自己該做的事情,才是穩固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身心韌性,抵禦選舉帶來的衝擊變化,最好的方式。

開票翌日,太陽繼續升起,地球依然轉動,江山美人依舊傳唱。我們已熱情投入且忠於自己地完成了民主自決的神聖任務,接著,就是回到生活的軌道,繼續為自己、為自己所關愛的這個社會,祝福、耕耘並守候下一個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

參考文獻
1.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electi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e case of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Psychiatry Res. 2018 Aug;266:1-4.
2. How has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ffect young Americans?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8 Feb 13;12:8
3. Young adult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to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8 Jun;92:162-169
4. Post Election Stress Disorder: Is It A Thing? Psychology Today. 2017 Feb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