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遇過幾位正陷在憂鬱深谷的病人,詳細地回顧並評估他們的病史後,我向他們解釋,困住他們的應該是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他們驚訝又疑惑,哀傷的眼神中充滿惶恐。對於他們而言,難以擺脫的憂鬱雖然令人挫折,但至少還可以理解,而躁鬱這個相對陌生的語言,像是一道難以捉摸的咒語,更讓人感到無助與不安。
「躁鬱?可是我是真的非常憂鬱啊!我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關在房裡,躺在床上,一點力氣,一點快樂的感覺都沒有………」
焦慮迫使他們從虛弱的沉默中多擠出一些話。
對於所有希望與信心都被憂鬱啃食殆盡的他們,如果連自己的處境都無法掌握,那是多麼地絕望?
「嗯,你的確是陷在讓人非常難受的憂鬱裡,只是,你的憂鬱是屬於躁鬱症的憂鬱。」
別擔心,我清清楚楚看見了你的憂鬱,也看見了你的不安,只是,我還想試著讓你自己也看見,整個生命起伏的全貌。
「躁鬱」是個近來開始流行但容易被誤解的詞彙。有人將「暴躁」等同於躁鬱,也有人將任何激動暴力的行為歸咎於躁鬱,甚至有種武斷的說法:憂鬱會傷害自己,而躁鬱會傷害別人。
事實上,「躁鬱症」的「躁」與「鬱」是分開的,分別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情緒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躁期(Manic/Hypomanic episode)」與「鬱期(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躁期」的人會變得熱情亢奮,精力充沛,只需要極短的睡眠便可應付一整天的奔波。他們腦中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計劃,像煙火不斷迸發,而注意力跟話語,就如急速奔馳的列車一樣,常讓人跟不上。同時,許多人也會變得衝動、易怒,難以預期的興致,轉瞬起伏的情緒,魯莽大膽的行為,往往將列車帶離軌道,駛向災難。
相反地,「鬱期」的情緒是另一個極端。憂鬱、悲觀、自卑、絕望,伴隨沉重無力的身軀,空洞的眼神與幾近停滯的靈魂。除了黑暗,那裡頭幾乎一無所有。
因此,躁鬱症與憂鬱症的差別不在於誰會受傷,而是在於「躁鬱症」除了憂鬱之外,還有特殊的躁期,而「憂鬱症」則是單純地被鬱期反覆地闖入。
躁鬱症的憂鬱,也是真真切切,掏空一個人的憂鬱。但如果沒有追蹤到過往躁期的足跡,很難跟憂鬱症的鬱期區分開來。
躁鬱症患者雖然會經歷躁期,但他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反而是陷落在憂鬱裡。據統計,憂鬱所占據的時間是其他情緒狀態的三倍。
成為主角的憂鬱會讓人忽略躁期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躁鬱症患者只記得憂鬱的折磨,也總是堅持自己是憂鬱症,不是躁鬱症。
另一方面,主觀上憂鬱所造成的痛苦,是遠大於躁症的。
憂鬱時,黑色的情緒如沉重的枷鎖嵌入肉裡,分分秒秒,都痛苦難熬。而當情緒轉換至躁期時,快樂與精力在體內膨脹,天空瞬間晴朗,陰霾一掃而空。此時,大多數的人不會去意識到這樣上揚的情緒是過度的,反而很享受且感恩如此美好的狀態。
這種人性的盲點與研究的結果相呼應,躁期的病識感(insight),是遠遠低於鬱期的。
沒有人喜歡墜落的夢靨,但似乎也沒有人會去懷疑飛翔的不真實。因此隨著躁期升空後,大家只知道憂鬱的枷鎖被解開了,卻沒人看見背後長出了多餘且不可靠的翅膀。
只要能擺脫憂鬱,其他都不是問題嗎?
然而,問題很多。
躁鬱症的憂鬱與單純憂鬱症的治療原則是不同的。躁鬱症的治療以情緒穩定劑為主,目標是同時減少躁期與鬱期的復發,並緩和起伏的擺盪幅度。
而抗憂鬱劑的輔助使用也必須謹慎小心,以避免引發躁鬱之間的劇烈轉換,造成情緒循環的不穩定。不穩定的情緒週期除了本身對身心的拉扯之外,也會提高自殺與藥物濫用的風險,加速認知及社交功能的衰退。
因此目前在各種臨床指引中,抗憂鬱劑都不是躁鬱症憂鬱的首選藥物,即使在第二線的處方中,也不建議單獨使用抗憂鬱劑。
擺脫憂鬱,從深谷中走出,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但若能看清整個生命起伏的全貌,我們便更有機會去穩定未來的航道,而不是總在短暫的拉高之後又失速墜落。
無論是憂鬱或躁鬱,掌握好自己的情緒地圖,才不會在情緒的浪濤中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