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侵蝕許多人的生活,並與各種身心危害相關,但大多時候,失眠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由許多疾病或問題所共有的表面或末端症狀,再透過了惡性循環,回頭使原本的疾病惡化。

例如,焦慮症引發失眠,而失眠又進一步造成疲憊緊繃,加劇了焦慮的嚴重度。

因此,對於精神科醫師而言,失眠就像是一團糾結毛線球露出的惱人線頭,等待精神科醫師湊近觀察,抽絲剝繭,找出潛藏的原因。如此,才能在緩解失眠、中斷惡性循環的同時,釐清真正的問題,給予適當且積極的治療處置。

失眠的因素繁多且複雜,基本上我們會從以下幾方面去探尋:飲食、藥物、睡眠環境、睡眠衛生習慣、精神疾病、壓力事件、身體疾病或不適。

你也可以試著想想看,這些是否正潛入了你的生活?

飲食: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可口可樂、瓜納豆)、酒精、檳榔、菸等。
咖啡因、檳榔及菸都會造成中樞神經興奮,引發焦慮失眠。
酒精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雖會帶來快速放鬆、促進入睡的效果,但這只是短暫的假象。酒精代謝速度快,兩三個小時後,酒精迅速退潮,如果沒有持續追加,反而會引發反彈性的失眠與焦慮。因此許多人會有聚會飲酒返家後,異常清醒難眠的經驗。此外,酒精容易破壞睡眠結構,減少深度睡眠,最終造成破碎中斷的睡眠。

藥物:減肥藥、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鼻塞噴劑、甲狀腺素、干擾素等等,都有可能干擾睡眠。建議你將失眠前後的藥物使用記錄下來供醫師參考。

突然停用安眠藥、酒精,或使用量落差太大,都會引發戒斷症候群,造成失眠、焦慮、躁動等症狀。

除了醫療用藥物外,許多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的非法藥物,如安非他命、古柯鹼、搖頭丸等,也會造成失眠。

睡眠環境:日光會干擾生理時鐘,因此首先檢查看看,你的房間是否有足夠的遮蔽來保持黑暗。噪音、溫度、震動、床鋪的舒適度等也會影響睡眠。而對於敏感的體質,陌生的環境(旅行、出差、搬家)都可能干擾睡眠。

睡眠習慣:紊亂的作息會破壞生理時鐘,睡前使用3C產品,除了帶來感官與情緒刺激,讓大腦無法準備休息外,螢幕的藍光也會抑制褪黑激素,讓生理時鐘錯亂。

睡前做劇烈運動(如夜跑、夜騎),或習慣在床上進行睡眠與性愛以外(講電話、看電視、工作)的活動,都有可能造成失眠。

精神疾病:失眠是許多精神疾病所共有的症狀,而大多數嚴重或長期的失眠也都與精神疾病有關,因此精神科醫師會特別小心評估相關精神疾病的可能,讓個案可以及早得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精神分裂症分離焦慮,是主要會引發失眠的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會在會談中,詢問觀察並分析你的情緒、思考、行為、活力、飲食等等,以獲得正確的評估。

壓力事件:巨大的創傷或壓力事件,往往會引發強烈的情緒波動,即使沒有達到疾病的嚴重程度,也足以引發失眠。而對於性格焦慮、體質敏感的人,相對微小的變動或不確定性,就可能引發失眠。(例如考試、旅行、上台報告、身體檢查等等)

身體疾病或不適:疼痛、搔癢、脹氣、呼吸困難等都會明顯影響睡眠,應優先針對這些症狀進行診斷治療。此外,甲狀腺亢進、更年期障礙、夜間癲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腦部退化、意識障礙(譫妄)等,都經常以睡眠障礙為主要症狀,成為病人或家屬第一個接收到卻忽略的警訊。

粗略瞭解你的失眠型態與可能的失眠原因後,以下是個簡單的自填量表,讓你先自我評估,再尋求適當的協助。
#CAIS中文版雅典失眠量表

推薦讀物:
睡眠可以自療
別怕安眠藥:正確用藥,解除失眠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