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大精神部

前些日子,為了陪伴孩子認識、感受並理解情緒,終於找到時間坐下來,好好看了一次皮克斯的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以下有雷XD

這是一部貼近生活,關於成長與家庭的故事,色彩繽紛,充滿想像力,彷彿真的進入一個孩子的大腦,經歷一場永遠未知且驚奇的探險。

但儘管那毫不停歇的節奏、不斷意外闖入的場景與滑稽逗趣的畫面(像是小彬彬的古怪造型、樂樂憂憂闖入抽象世界後化為畢卡索色塊與顏料),像極了我們熟悉的孩子:「總是靜不下來、創造著匪夷所思的意外,然後又帶來最純真而瘋狂的笑聲」,我仍深深覺得,在這些圖畫般的表面、孩子們單純的理解底下,是複雜而深奧的生命哲理,關於情緒,關於成長,關於仍在學習如何靠近內心的大人們,同時也是,那些從未停止改變與成長的大人們。

這是一部動畫,不專屬於孩子的動畫,是讓大人進入內在,找尋那些依然存在的童心、困惑與奇想的動畫。

而以下,是我在這場探險裡,不經意遇見的奇想。

1. 片名<Inside Out> 很直白地說明了故事的表達方式:「將內在的一切呈現出來吧!」

於是電影將種種內在情緒、感受與想法,化身為五位鮮明的情緒角色,並讓大腦複雜的抽象運作,建構成了巨大的虛擬世界,具象化地表現出來。而除此之外,或許,它也在鼓勵著大家將內在的真實情感,勇敢地袒露出來,而袒露之前,必然是能如故事那般,先好好接納自己,整合自己,準備好一個擁抱情緒且擁抱真實的自己。

2. 電影令人讚嘆之處,在於它除了精緻的畫面與創意的故事之外,還相當細膩地將科學性的腦知識與哲學性的啟發,不著痕跡地透過看似平凡的成長故事,傳達至我們心中,我們的大腦總部,我們的憂憂與樂樂。

3. 電影以順時的敘事手法,從黑暗中張眼開始,一邊介紹著感受、情緒與經驗的互動,一邊告訴我們,記憶如何形成,如何從一日的「短期記憶」,歸檔入浩瀚的「長期記憶」中,並引入了「核心記憶(core memory)」的概念,與一個人的人格產生連結。

電影中,核心記憶是啟動各種「人格島(Personality Island)」的根源(動力或鑰匙?)這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縱然還有些未知與爭議,但電影的設計安排,卻已是一個足夠美麗也貼近現今心理學的想像了,這個想像強調著核心記憶的重要性,它的存在決定了某個人格面向的萌芽,而逐漸累積的記憶能量,讓這個人格島逐漸豐富穩定下來,也讓一個人的個性,更加獨特鮮明。

你的嗜好、家庭連結、人際關係……在生命的某個關鍵時刻,獲得了情感濃烈且重要的體驗,於是觸發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塑造了什麼,難以磨滅,難以忘懷,成為了你永恆的記憶,與記憶中永恆的你。

4. 「色彩」,是整部電影的靈魂,它所代表的是「情緒」

一開始,很容易簡單地以為黃色藍髮的樂樂(Joy)、藍色紫眼鏡的憂憂(Sadness)就是情緒本身,但隨著劇情開展,我發現這些角色不斷彼此對話,他們更像是染著情緒色彩的認知想法(Cognition),而不僅僅是情緒本身。

因此紫色的驚驚(Fear)戴著紅色的憤怒領帶,而綠色的厭厭(Disgust)則綁著紫色的恐懼領巾,他們身上,隱隱藏著另一種情緒,就像害怕的念頭裡潛藏著憤怒,厭惡的想法裡壓抑著恐懼。

同樣地,每天自生活片段裡形成的記憶球也有著不同的情緒色彩,這就是記憶所具有的情緒商價(Emotional Valence)。起初,每顆記憶球都被絕對性地染上單一顏色,於是每段記憶都被簡單地歸類了:快樂的記憶,憂傷的記憶,憤怒的記憶……當某種情緒激化時,相同顏色的記憶球也會跟著活躍,象徵著情緒能夠強烈影響我們的記憶提取。

在這個階段,一顆記憶球,只能有一種顏色,一種情緒。單純,卻貧乏;率真,卻缺乏彈性,仍未像真實的人生那般,蘊含複雜而豐富的層次感受。

5. 在不斷地面對挑戰、危機處理而看似(誠然是)一團混亂的大腦總部中,以樂樂為領導,五種角色持續地對話互動,有時合作,有時競爭、相互排擠,並運用著過去的記憶球、靈感燈泡(idea),來化解生活中的煩惱與變動,努力維持著主人萊利的快樂。

這些手忙腳亂的過程,就像是認知(想法)與情緒、記憶之間的交互影響,快樂的記憶可以投射出快樂的色彩,帶來愉快的情緒與想法,同樣地,哀傷的記憶也能投射出哀傷的色彩,帶來憂鬱的情緒與想法。這個忙碌的團隊,可以想像成是一個健康的人,自動化且半意識的情緒調節系統,也可以想像成,某種主動的認知轉化過程,而目地,都是為了適應成長所伴隨的,內在與外在的改變。

的確,在動畫前半段,樂樂與憂憂大量的對話,就像是一場拙劣且急躁的「認知治療」。樂樂與憂憂對同一件事情總是抱持著全然相反的感受,無論如何爭論解釋,都無法說服對方。

同樣一場雨,樂樂等待彩虹,憂憂等待的卻是溺斃。

為何這樣的對話是無效的呢?我想,原因有很多,或許是樂樂過於缺乏現實感,掉入了<失控的正向思考>之中,也或許是憂憂固著的悲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話,更需要某些藥物或生理性的治療……但若單從電影的鋪陳去思考,它所暗示的是樂樂對憂憂,同理與包容的缺乏

為何總是帶來哀傷、眼淚與無力的憂憂會出現在大腦總部裡呢?樂樂帶來滿足、驚驚帶來安全、怒怒帶來力量、而厭厭帶來自我,那癱軟在地的憂憂,能帶來什麼呢?連憂憂也認同了大家對她的看法,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就像是憂鬱時產生的無價值感),不是嗎?

我們與樂樂有著同樣的疑惑,而隨著女孩的長大與故事的開展,我們逐漸領悟了什麼,也看見了憂憂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6. 雖然電影將「家庭」、「友情」、「曲棍球」、「搞笑」、「誠實」命名為人格島,但我覺得,大腦總部比較像是一個人的人格核心,而各種人格島,比較像是這個人與社會連結互動後,逐漸雕塑出來的生命面貌。

其實,這些便是我們精神科醫師在問診時,總會仔細收集的「個人檔案(personal profile)」:家族史、友情、嗜好、個性……

家庭,是一個人的原鄉,友情,是旅程,曲棍球是舞蹈,搞笑是歌聲,誠實,則是選擇的方向。

可以想像,未來會有事業島、愛情島、新的家庭島,甚至是座右銘島、墓誌銘島?

大腦總部的人格結構(以誰為主導,如何合作?)雖然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人格基礎,但卻往往隱藏在內心深處,甚至有時連自己也難以解析。因此,我們認識一個人,大多是根據他們與世界共同創造出來的人格島,拼湊出來的。

試著想像,單親的家庭島、(被)霸凌島、酒精島、空虛島與自卑島,將構成怎樣的一個人呢?

那大家族島、金錢島、跑車島、粉絲島與自戀島,又將構成什麼面貌的人呢?

7. 我們從生命經驗裡摘取了核心記憶,再根據核心記憶的色彩,去面對新的生命經驗、詮釋並收成新的記憶。

過去的經驗預設了我們對新經驗的主觀感受與想法,這就像是核心記憶與人格島的連結,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投射(projection)」:根據過去經驗所形塑的主觀內在,去臆測、想像並解釋外在的一切。

其實這個連結,是相互影響的:新的經驗透過了「過去」這個濾鏡,被篩選染色,再融入變成了一部分「新的過去」。因此,如果沒有巨大的衝擊轉折,這個不斷正向加強的過程,會讓原有的人格島益加蓬勃穩固,而類似的記憶,也將繼續源源不絕地湧入。

就像萊利的家庭島,讓她更願意去參與並守護家庭的互動,而這樣的投入,進一步帶來了更多家庭的回憶,更加豐富了家庭島。

於是,快樂邀請快樂,而哀傷只能遇見哀傷。

8. 為何大腦總部第一個從黑暗中現身的是樂樂(Joy)呢?或許,這暗示著佛洛依德所說的「快樂原則」,而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快樂的感受刺激著我們大腦的「回饋系統」,藉由滿足,增強了我們的動機及欲望,就像是亮黃色的星火,驅動著引擎,讓我們能依靠著如此單純的原始本能,行動並存活下來。

孩童時期,大腦總部似乎是以樂樂為主導者,其它情緒角色大多只是聽他差遣或置身事外。快樂,是孩子生活的唯一目標,恐懼是短暫的,憤怒也是短暫的,像一場短暫的午後雷陣雨,很快,毫不費力的笑聲,又會火花四溢。

但當母親與父親的大腦總部出現後,我們發現,原來領導者不一定得是樂樂啊!母親的指揮是有溫柔而自信的憂憂,父親則是稍稍成熟但仍大男人的怒怒。那麼,這暗示著什麼呢?

暗示著情緒本身的成熟,並非更強悍,而是合作與融合。母親的憂憂有了自信,父親的怒怒則多了分深思(多一秒吧?)。另一方面,這也暗示著,樂樂在長大之後,不再無時無刻獨佔著我們的腦海(像電影裡的一場獨舞),他的話少了,存在感低了,悄悄坐到了大腦總部的邊邊。是啊!無憂無慮的童年已經消逝,我們告別了許多金黃色的記憶,樂樂不再是唯一,但他依然存在著,在生命裡,繼續為我們收集快樂的記憶。

9. 我們無法確定,母親的大腦總部本來就是由憂憂指揮、父親由怒怒,或者,這是成長之後的轉變?甚至是,成為父母親角色之後,才有的更動?

我先前提過,大腦總部像是一個人的人格核心(個性),因此也有可能,母親生性本來就比較多愁善感(憂憂),而父親本來就暴躁易怒(怒怒),只是歷經了成長磨合,情緒角色間的互動,成熟穩定多了。

10. 搬家的同時,萊利也進入「青春期」,這時憂憂開始可以藉由觸摸記憶球,改變記憶的顏色,甚至是久遠的核心記憶,也因此染上了憂鬱的藍。

這個改變,是青春期的賀爾蒙觸發的呢?還是搬家這個巨大的壓力事件引起的呢?或許都有吧!不過這個安排,的確符合臨床上的觀察,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各方面的「敏感度」提高了,彷彿憂鬱的時鐘被上了發條,於是情緒與認知開始改變,看待世界的色彩也隨之改變了。

許多憂鬱症、躁鬱症等情緒疾患,都是在這個青春而易感的時刻,像雨後的水窪,悄悄積了起來。

11. 憂憂摸了原本黃色的快樂記憶球之後,記憶球竟染上了藍色,甚至整顆球變成了全然的藍色。這個現象不是魔法,只是跟烏雲與白雲的變化一樣,都是生命裡自然的現象。

顏色的變化告訴我們,情緒可以改變記憶,或者嚴謹一點地說,可以改變對記憶的感受。因此,記憶不是絕對的,當我們重新經驗它的時候,想法可以改變,情緒可以改變,甚至連記憶的內容,也可能改變。另一方面,這或許也暗示我們,記憶裡頭本來就藏有許多種情緒,它所顯露的顏色,只是比例的問題,或是情緒被擺放在表層或深層的問題(像是壓抑到潛意識裡頭)。

12. 動畫中一個很深刻的片段,是萊利在新學校自我介紹時,憂憂摸了記憶球,於是關於故鄉的記憶,突然有了劇烈的變化,原先開心而驕傲地介紹著故鄉的萊利,瞬間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與哀傷,難以自抑地掉下淚來。

這裡我看見的是情緒的擺盪(lability),也透露著「改變」這件事情。

延續之前所說的,萊利面對著生活的改變、青春期的改變,或許因此,情緒、想法與性格的改變也啟動了。改變發生了,引發了改變,而未來,許多也正等待著改變。

新的生命經驗、新的生活片段、新的核心記憶、新的人格島,於是將有新的大腦總部與人格結構。的確,通常在成年之前,我們的人格仍是不穩定的,而在穩固下來之前,任何可能性與可塑性的空間都是存在的。

那穩固下來(或者我們稱之為僵化)之後呢?穩固下來之後,並非毫無空間,只是往往我們得耗費更多了心力,才能將那些已經鎖緊的螺絲再度鬆開,這也是為何,定型的人格與久埋的創傷較難以調整與療癒的原因。

因此,在定型之前,我們更要把握這個空間,而這也是為什麼,精神醫學很強調兒童青少年時期,心理精神衛生的重要!改變中的大腦總部,充滿未知而難以掌握,但也充滿希望而難以讓人對這些受傷或受苦的孩子們,輕言放棄。

另一個改變,則是關於憂憂。

毫無用處,只會拖累大家,被樂樂在地上畫一個小圈圈隔離起來的憂憂,如何改變大家對他的看法呢?

13. 憂憂第一次展現他的存在意義,是在溫柔地陪伴小彬彬哭泣時。

在小彬彬陷入絕望的時候,憂憂是唯一能觸動牠的人,那是「同理」的力量,也是憂憂的力量。憂憂的哀傷,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小彬彬的哀傷,於是產生了連結,也產生了包容。

同感共傷,分擔了哀傷,也給與了力量。憂憂是擁有力量的,就像溫柔的母親所擁有的,那成熟且自我接納的憂憂,能夠成為大腦指揮的核心,多愁善感,卻充滿同理與溫柔。

而第二次,是在回憶萊利輸球時。樂樂這時然領悟,原來是因為憂憂吸引了父母的關心,才有後面快樂的回憶,這裡要說的,或許正是演化學者對於憂鬱的看法:那是一個「求救訊號」

演化學者認為,任何存在的事情,無論現今看來會造成多大的負擔或損害,在過去必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因此,才會被擇選下來,留存到現在。

就像關於肥胖的基因,它們在過去資源不足,熱量難以獲得、容易流失的環境裡,可能是優勢的,也因此留存至現代。但如今環境改變了,熱量過剩了,基因卻來不及改變,於是反而導致另一種極端的適應不良。

<憂鬱的演化>這本書,就是在試著討論憂鬱存在的意義,也提供了不少有趣且啟發性的觀點。但要小心的是,憂鬱情緒與「憂鬱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認識憂鬱情緒的適應性功能與存在意義,是要讓我們對憂鬱有更多良性的理解與包容,但若因此忽略,甚至扭曲對憂鬱症的看法,這是危險的。而這也是這本書容易被誤讀的部分。

最後,是憂憂把離家出走的燈泡拔出來的(而插上燈泡得是怒怒XD)。這或許要告訴我們,憂傷來自「失落」,但也因此提醒我們為何失落,並產生力量,去填補那個失落。

因羈絆而憂傷,也因憂傷而守護羈絆。

14. 整理一下,憂憂的存在必要與優點
「同理」
「偵測需求並釋放求救訊號」
「理解失落,並因此產生力量」

15. 夢境製片廠後緊接著是「潛意識」,向下的樓梯呼應著潛意識的抽象位置,也呼應佛洛伊德所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

16. 關於奇想(Fantasy)

想像的遊戲(pretended play)對於孩童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它跟創造力、物品的使用、人際互動、同理心(關於theory of mind)、自我情緒調節撫慰等等都有相關。在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想像遊戲的片段:像是從沙發上跳過想像的岩漿。

而在長期記憶海裡游蕩的小彬彬,則是一個差點被遺忘的「奇想朋友」。小彬彬雖然被長大後的萊利冷落許久,但他卻從未遺忘萊利,反而是萊利大腦裡最熟悉且忠誠的嚮導,帶領著迷失的樂樂與憂憂找尋回到大腦總部的路。

小彬彬代表了奇想,也因此象徵著關於奇想的種種。奇想可以引發動力,讓火箭發射,但奇想如果過度真實,產生了重量,反而會讓火箭墜落。

於是最後小彬彬拋下了自己,讓自己遺留在廢棄的記憶谷中,火箭車才得以載著樂樂與憂憂回到大腦總部。

這代表長大嗎?這代表與現實妥協嗎?還是代表什麼呢?

我已經忘記我是否曾有如小彬彬一般,想像的朋友了,或許它尚未消失,藏在黑暗的記憶深谷裡頭,也或許,它將力量賦予了飛翔的火箭,留給我長大之後,稍稍可以遠離地面的想像力。

17.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雖然電影想要傳達對憂憂的平反(對自己負面情緒的涵容),但那是建立在一個健康的情緒調節與平衡狀態下,各種情緒都能存在,他們存在的意義(例如驚驚與怒怒當然也是必要的)也都能被看見。

只是,倘若失衡了,憂憂就不只是憂憂了。

電影沒有告訴我們,什麼狀態下是失衡、危險的,但可以想像,倘若憂憂巨大化,或樂樂徹底消失,那將會是什麼難以挽回的險境呢?

帶著樂樂一同回到大腦總部的是憂憂,他的同理影響了小彬彬,但倘若劇情不是如此順利,倘若再巨大的奇想火箭都載不動憂憂,那萊利,會墜落至怎樣的情緒裡頭呢?

18. 希望,未來能有同樣精采的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