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大精神部

如前所述,恐慌症的症狀主要包含反覆的恐慌發作後續的心理反應,因而嚴重干擾並侷限我們的生活。

恐慌發作如猛烈的雷雨,你出現了被閃電擊中的驚駭錯覺,心悸、胸悶、發麻、暈眩、各種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的症狀,甚至合併即將死亡或瘋狂的恐懼。

而恐慌後的陰霾,如擺脫不了的烏雲,盤據(Preoccupation)在你腦中,你無時無刻不在擔憂著、堤防著,那隨時可能會再偷襲你的雷電。同時,你也捨棄自由、耗盡心力地避免(Avoidance)任何再被擊中的可能。

於是,你迴避所有曾經恐慌發作的空間、不再單獨行動、不再旅行、不再出沒於黑夜裡、不再熄燈睡覺,甚至不再運動以避免心跳加速的恐懼感。

即便恐慌沒有真的發作,但你的恐慌持續存在著,在你的大腦裡,雷雨交加,並像一場不願遠離的暴風雨,困住了你的生活。

然而,許多恐慌發作時的生理症狀,都可能出現在其他生理性的疾病裡,像是甲狀腺亢進心律不整都能有心悸的症狀,氣喘、氣胸、肺栓塞等也都可能出現急性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暈眩可以是輕微的內耳不平衡、梅尼爾氏症,也可以是嚴重的小腦中風……。

總之,如果沒有病程變化、相關症狀與後續的檢查輔助,單純就這些症狀而言,並沒有太大的特異性或鑑別診斷上的意義。

因此,如果突然遭遇這些症狀時,就輕易地自我認定為恐慌(或以訛傳訛的自律神經失調),是相對危險的。理論上,我們應將較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放在優先考量,排除之後,才比較能安心,且有把握地將恐慌症揪出來。

臨床上,較完善謹慎的評估,大多會包含甲狀腺功能心電圖等,而所幸,大多數個案因生理症狀過度強烈震撼,當下自然會聯想到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因而先行接受過急診診治,或尋求過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等等的協助,在恐慌依然沒有緩解,或被告知查無病兆之下,最後才來到精神科診間。

這時,他們往往已經歷過許多科別的洗禮,像一場漫長的迷途之旅,路上雷雨未停,身心飽受折磨,最後帶著半信半疑、半推半就、無助、期待卻又擔憂被貼上精神病標籤 的複雜心情,疲憊地踏入診間。

症狀是真實的,恐慌症也是真實的,只是它們藏在失調的腦神經裡,藏在精神科,這個一直被汙名化烏雲籠罩的診間裡。

剛談到,許多生理疾病可以產生類似恐慌症的症狀,而另一種狀況則是,恐慌症也可以伴隨許多生理疾病同時發生,也就是所謂的共病。這種時候,心理與認知上的恐慌感與迴避行為,就成了分辨恐慌症的核心要素了。

任何人面對身體不適與疾病,都會有正常的焦慮與擔憂,但當恐慌的反應過於敏感或強度過於劇烈時,就要懷疑恐慌症已經隱隱成形了。

這類辛苦的個案,同時要承受兩種疾病的重量,也因情緒與生理的交互干擾,往往使得兩種疾病的治療都受到牽制阻撓。此外,當生理疾病是可以被明確地診斷指認時,心理的恐慌反而就經常被忽略或漠視,造成治療過程中,個案本身的否認,或醫療端的困惑與擱置了。

畢竟,我們總是有著如此的矛盾:縱使我們不希望得到生理上的疾病,但當生理疾病出現時,我們卻情願選擇它來解釋一切,而如此,彷彿可以獲得某種安心,與遠離精神疾病的保證。

當然,共病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難題,相互拉扯又相互排擠。只是,心理的痛,從來就不是一個虛假、想像的痛,而它與生理間的分野,也不再是能用二分法簡單切割的。

因此,認識、理解、覺察、重視並積極地尋求評估治療,甚至建立跨科別的合作,可以讓恐慌症的真實,不再那麼模糊隱晦,說不出口,也聽不入耳,反而能讓它更加地真實且透澈,不再沾染瘋狂與軟弱的色彩。